2013年诺贝尔物理奖与计量
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彼得•W•希格斯(Peter W. Higgs) 和弗朗索瓦•恩格勒(François Englert),以表彰他们对希格斯玻色子(又称“上帝粒子”)所做的预测。
1964年,恩格勒特与已故的同事罗伯特•布鲁特提出了标准粒子模型理论,希格斯也于同年提出一种粒子场的存在,预言一种能吸引其他粒子进而产生质量的玻色子的存在,即希格斯玻色子。
标准粒子模型理论中共预言了62种基本粒子的存在,希格斯玻色子正是该理论依赖的基石。作为物质的质量之源,希格斯玻色子连接着粒子获得质量的领域。没有希格斯玻色子,宇宙和人类就不会存在,因为其他粒子正是在希格斯玻色子构成的“海洋”中游弋,受其作用产生惯性,最终才有了质量。
但标准粒子模型理论提出后,其他61种粒子相继被实验所证实,只有希格斯玻色子难觅踪影。过去数十年中,无数全球顶级科学家苦苦捕捉着这一“上帝粒子”的存在证据。
2008年,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器(LHC)投入运行,LHC对撞机是人类历史上投资最大的科学研究机器,造价高达100亿美元,这一人类历史上最高能量对撞机的主要目标就是寻找上帝粒子——希格斯。
欧洲核子研究中心2012年7月4日宣布,基于LHC的两个强子对撞实验项目——ATLAS和CMS项目发现了同一种新粒子,它的许多特征与希格斯玻色子一致。随后该中心于2013年3月14日称,更多数据分析表明“它就是希格斯玻色子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