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识库

"计量"这个名词术语,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称为"度量衡"...

>> 计量与综合国力
计量是科学试验的基础

  早在1933年,科学家就发现了核聚变的原理。1939年,美国科学家贝特在对两个氘原子用加速器进行碰撞实验的过程中,释放出了17.6兆电子伏的能量,这正是核聚变的现象,也是太阳能够持续45亿年发光发热的奥秘。

  核裂变的发现比核聚变晚了5年,但其原理很快被人类所掌握。1945年,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先后投下两颗原子弹,就是应用了核裂变的技术。二次大战后,核裂变技术被用于发电,已经在世界范围得到了广泛使用。不过,由于核裂变使用的铀材料地球上储量极小,只够人类使用100年。而轻核聚变使用的氘材料储量却十分丰富,1升海水就可以提炼出30毫克氘,并能释放出相当于300升汽油的能量,是一种取之不尽的新能源。然而,科学界在核聚变技术研究中却举步维坚。尽管采用核聚变的氢弹早已问世,但是,核聚变过程始终无法被人所控制。因此,受控核聚变技术成为全人类共同致力攻克的一个重要目标。上世纪50年代,前苏联科学家发明出一种“托克马克”装置,被公认为是解决未来稳态聚变物理问题的最有效的途径。这种装置在实验中反应温度超过1亿摄氏度,但其中的超导线圈却又工作在零下269度,温度计量是阻碍这项研究突破的一个瓶颈,一些国家在耗费巨大的实验中多次出现“爆表”而宣告失败。2012年7月,我国可控核聚变实验装置获得了重大的技术突破。在长达四个多月的实验期间,我国科学家们利用低杂波和离子回旋射频波,实现了多种模式的高约束等离子体、长脉冲高约束放电,获得多项重大成果,创造了两项托卡马克运行的世界记录。随着计量科技的不断进步,人类攻克受控热核聚变技术难题正指日可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