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识库

"计量"这个名词术语,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称为"度量衡"...

>> 计量知识与文化
从象形字“尺”到我国古代计量器具的发展

  计量在我国已有近5千年的历史。过去,计量在我国称为“度量衡”,其原义是关于长度、容量和质量的测量,其主要的计量器具是尺、斗、秤。

  史书记载,黄帝设立了度、量、衡、里、亩5个计量单位。大禹治水时,为了统一计量单位,大禹用自己的身高和体重分别作为长度和重量的标准。商代出土的象牙尺等分10寸,每寸刻10分,这证明早在公元前16世纪我国就已经用十进位制了。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(公元前1600~前1046年)骨尺是目前中国所见最早的测长工具。出土的商代骨尺的长度分别为16.95、15.78、15.8厘米,相当于中等身高者伸开拇指与食指之间的距离,是商代一尺长度之参考。尺面十等分刻度线表示寸,而寸再十等分为分。

  到了战国时期,不仅广泛流传和应用了木工尺,而且已经能够制造铜尺了。并根据当时已掌握的力学原理,创造了原始的天平。秦国商鞅监造的铜方升,成为秦国统一量制的计量标准器。

 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,对度量衡计量器具加以定型化和制度化,促进了计量器具的规范化和标准化,从而奠定了我国古代计量科学技术的基础。

 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,它的概念和内容也在不断扩展和充实,远远超出“度量衡”的范畴。中国古代度量衡与数学、物理、天文、律学、建筑、冶炼等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相互促进的作用。商鞅为统一秦国度量衡而于公元前344年制造的标准量器铜方升上刻有:“十六寸五分寸壹为升”,用度量审其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