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时(UT1)是根据地球自转运动定义的时间系统,其基本时间单位是“平太阳日”。由于地球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,并且与地球赤道存在一个约23.5度的夹角,因此地球上1昼夜(日)的时间在一年四季中并不严格相等,这意味着人们长期所使用的以“真太阳”为参考的“真太阳时”是不均匀的。为了实现时间的均匀性,19世纪末美国天文学家纽康提出了“假想平太阳”的概念。“假想平太阳” 是一个在天赤道上均匀运动的假想点,在春分时刻与真太阳的位置相重合。以“假想平太阳”为参考的时间称为“平太阳时”,平太阳时的基本单位是“平太阳日”。“平太阳日”是“假想平太阳”连续两次上中天的时间间隔,可理解为一年中的平均“日长”。
众所周知,太阳的东升西落时间不仅与季节有关而且与地球上的位置有关。为了解决时间的统一性,19世纪末加拿大铁路工程师弗莱明提出了世界时区的概念,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。世界时区的划分以本初子午线为标准。从西经7.5°到东经7.5°为零时区(经度间隔为15°),从零时区的边界分别向东和向西,每隔经度15°划分一个时区,东、西各划分12个时区,东12时区与西12时区重合,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。世界时是零时区的区时,是起始子午线上的平太阳时,称为格林尼治平时或格林尼治时间。
随着观测精度的提高,天文学家发现地球南北极(地球自转轴与地面的交点)在地面上的位置是会不断变化的(变化范围与篮球场相当),通常称其为地极移动,简称为“极移”。显然,极移会对子午线产生一定影响,进而影响到世界时。也就是说,即使地球自转速率不变,由天文台观测恒星位置所给出的平太阳时也是不均匀的。为此天文学家将由恒星位置观测直接给出的平太阳时称为UT0,而把扣除极移影响的平太阳时称为UT1。
新中国成立以后,中央人民政府规定,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采用东八时区的时间作为标准时间,称为北京时间。因此,
北京时间=UT1+8小时(1972年以前)。
1972年以后,国际标准时间由世界时UT1改变为协调世界时UTC(参见“协调世界时”),因此,北京时间的定义也应该作相应变化,即:
北京时间=UTC+8小时(1972年之后)。